|
腦膜瘤核磁共振診斷时间:2018-07-04 作者:淄博萬杰腫瘤醫(yī)院 MRI優(yōu)于CT之處是能提供多方位圖像。冠狀位適于顯示邊界部位,如中顱窩或半球凸而較高處的腫瘤。MRI顯示腫瘤與血管結構的關系也優(yōu)于CT,如頸內動脈虹吸部可顯示靜脈竇的壓迫阻塞情況。 (一) 平掃 絕大多數腦膜瘤具有腦外腫瘤的特征,即灰白質界面而塌陷向內移位,腦實質與腫瘤間有一清楚的腦瘤界面。該界面為含有腦脊液的間隙或血管組成。T1WI上,多數腫瘤呈等信號,少數為低信號;T2WI上,信號較為復雜,可呈等信號、高信號或低信號(圖5-10~12),其信號改變與腫瘤組織學亞型間有一定關系;無論是在T1WI還是在T2WI上,腫瘤信號常不均勻,這與瘤體內血管流空、鈣化、囊變及纖維間隔有關。瘤體內血管表現為點線狀無信號影,鈣化的MRI顯示不及CT,可表現為斑點狀低信號或無信號區(qū),也可不顯示;囊變則呈T1低信號,T2高信號灶。 腦膜瘤腦水腫在T1WI上為低信號,T2WI上為高信號。水腫程度與腫瘤大小,組織類型,以及良、惡性無明顯相關性。MRI檢查同樣可以顯示腦膜瘤所致的顱骨骨質改變。 (二) Gd-DTPA增強掃描 MRI增強檢察同CT一樣,腦膜瘤由明顯強化,通常呈相對均勻地強化,囊變 壞死區(qū)部強化。40%-60%的腦膜瘤顯示腫瘤鄰近硬腦膜強化(圖5-14~15),此即硬腦膜尾征(dural tail)。該征出現可提高腦膜瘤診斷的特異性,但其他腫瘤如膠質瘤、轉移瘤和神經鞘瘤也可出現此征。關于硬腦膜尾征產生的病理學基礎尚有爭議,有學者認為此系腫瘤細胞浸潤所致,也有學者認為它是硬腦膜的反應性改變。研究表明,硬腦膜尾征形態(tài)有助于區(qū)別良、惡性腦膜瘤。良性腦膜瘤的硬腦膜尾征細長規(guī)則,而惡性腦膜瘤的則為短粗不規(guī)則。 (三) MR功能成像 最大限度地切除位于功能皮質或其附近的腦膜瘤,同時保留功能皮質,對神經外科醫(yī)生來說,一直是個極大的挑戰(zhàn)。因此術前準確探獲受累皮質內仍有功能的皮質范圍和受累功能皮質于腫瘤間的分界,成為神經外科的一個焦點。正電子發(fā)射體層成像(PET)和單光子發(fā)射體層成像(SPECT)雖可用于術前定位,但由于空間分辨力低,限制了它們的臨床應用。自1990年Ogawa等首先提出利用血氧水平依賴對比技術進行腦功能磁共振成像(BOLD-FMRI)后不久,FMRI即被用于術前皮質功能定位和術中導航。 1.相關基礎 fMRI對功能皮質的探獲是基于功能皮質活動時所伴隨的一系列局部腦血流動力學改變:靜息狀態(tài)下,局部腦葡萄糖利用與腦血流和氧攝取相匹配,此時基本是有氧代謝;生理刺激下腦區(qū)激活,局部的腦血流和葡萄糖利用明顯增加,為30%—50%,兩者仍相匹配,但氧攝取只有輕微的增加,約為5%。出于氧攝取與局部腦血流間的不匹配,以及腦血流的快速沖擊作用,血管內的氧合血紅蛋白量增加,而脫氧血紅蛋白量相對減少。脫氧血紅蛋白是順磁性物質產生局部梯廢磁場,使質子快速去相位,因此具有縮短T2的作用;而在腦區(qū)激活時,脫氧血紅蛋白量減少,其縮短T2的作用亦減少,同靜息狀態(tài)相比,局部腦區(qū)的T2或T2相對延長,在T2或T2加權像上腦激活區(qū)信號相對升高。fMRI采用“基線—任務刺激”的off_on減法模式,fMRI信號來白于激活條件的信號減去控制條件的信號,該信號十分微弱,其相對升高強度一般為2%—5%o成像時,將激活區(qū)高信號以不問顏色疊加于高分辨力的TI加權像解剖圖上,即可獲得相應腦區(qū)的功能圖像 這種成像方法取決于局部血管的氧含量,故稱為BOLD—fMRI。fMRI與PET等相比有兩個明顯的優(yōu)點:無創(chuàng)傷和高空間、時間分辨力。專用于fMRI檢查時數據采集、影像重建、登錄、統計分析的軟硬件,己可在fMRI檢查結束后數秒至數十秒內顯示結果。這種近似實時成像,使fMRI廣泛用于臨床成為可能。 2.臨床價值 在fMRl應用臨床之前,手術者主要是用體感誘發(fā)電位和皮質電刺激行術小定位,不僅使手術時間延長,而且手術野暴露過大。病人術前行fMRl檢查以解剖定位,然后根據累及功能皮質的不同,用相應的皮質刺激方式進行fMRI檢查。將fMRI信息疊加于解剖圖像上,即可取得腫瘤的形態(tài)學信息和受累皮質的功能信息,有助于手術方案的精確設計。將fMRl圖像登錄到立體定向神經外科手術導航儀上,進行術中導航,能有效地彌補術中定位的缺陷。fMRl功能定位向作為金標準的術中定位相比較,一致性達82%—100%,平均登錄誤差僅約2mm。病人術中應用肌肉松弛藥或深麻醉時,術中定位的方法無法應用,此時更顯出則fMRl的獨特價值。運用fMRl導航技術,對功能皮質的破壞極小。只有少數病人術厚出現原有病損的加重或新的功能障礙,但這些癥狀一般在48h內消失。fMRl檢查還可發(fā)現功能皮質重組現象:相應刺激下除受累皮質被激活外,對側相應皮質相(或)兩側其他功能皮質亦可見激話,具有功能皮質重組現象的病人愈后較佳。 一般情況下,T1WI(無論有無增強)易于低估腫瘤范圍;而T1WI上,由于周圍組織水腫高信號的影響,易于高估腫瘤范圍。這對手術是不適合的。而且腫瘤治療后數月內,CT和MRI難以將殘余的存活腫瘤同水腫、囊變、出血、腫瘤復發(fā)、纖維化或壞死等區(qū)別開。用乙酰唑胺或過度通氣等方法產生BOLD對比效應進行的fMRI檢查,不僅可準確描繪出腫瘤范圍,而且由于殘余腫瘤具有腫瘤血管能產生高的fMRI信號,可將殘余腫瘤同其他改變區(qū)別開來。無論是CT還是MRI,都不易對良、惡性腦膜瘤作出準確的區(qū)分。用乙酰唑胺等方法進行fMRI檢查時,由于低分化惡性腦膜瘤的血管極度擴張、扭曲,且缺乏平滑肌成分,加上氧對腫瘤組織的縮血管作用很小,惡性腦膜瘤的fMRI信號強度明顯增加。此外,腫瘤的血管狀態(tài)與其分期密切相關。fMRI由于其對腫瘤血管的探獲作用,對腫瘤的分期具有重要價值,尤其是能對非侵襲期和侵襲期的腫瘤作出區(qū)分。 總之,fMRI由于其尤可比擬的優(yōu)點和對血管的高探獲能力,已廣泛用于神經外科,對腦膜瘤的分期,術前良、惡性腦膜瘤鑒別,手術方案的制訂,預后估計,減少手術造成的功能損害和術后并發(fā)癥,提高病人術后的生活質量,以及術后早期的療效判斷和鑒別診斷,都具有重要價值。 (四) MR波譜分析 MR波譜分析(MRS)是基于化學位移原理測定體內化學成分的一種無創(chuàng)傷技術,能夠在活體檢測腦內多種化學成分,如N-乙酰天冬氨酸(NAA)、肌酸(Cr)、膽酸(Cho)等。有關腦膜瘤MRS的研究頗多。普遍認為腦膜瘤主要表現為瘤實質內Cho升高,反映腫瘤細胞膜代謝異常增高(圖5-16)。MRS的缺點是精確性較低,只能了解瘤組織的代謝,不能代替基于形態(tài)改變的影像學診斷。 腦膜瘤不典型表現 1.腫瘤內低密度區(qū) 平掃即可顯示其大小不等,規(guī)則或不規(guī)則,單發(fā)或多發(fā),病理學上系腫瘤壞死、囊變、粘液或脂肪變性和陳舊性出血所致,增強檢察低密度區(qū)部強化。 2.腫瘤合并出血 腦膜瘤出血少見,約占腦膜瘤總數的5%,最常見于腦膜上皮型和血管瘤型。出血可出現在瘤內或瘤體周圍的蛛網膜下腔。新鮮出血表現為流體內或瘤周腦實質內高密度灶,有時因腦瘤體內有壞死囊腔積雪而出現液平。亞急性出血呈等密度,而陳舊性出血難以與囊變壞死,粘液變性所致的低密度灶鑒別。 3.瘤周水樣低密度 常見于失狀竇旁腦膜瘤,水樣低密度可為真性蛛網膜囊腫,也可為局部腦脊液循環(huán)障礙導致部分蛛網膜下腔增寬。和腦水腫不同,這種瘤周低密度的CT值同誰接近,邊界清楚銳利,位于腦外。 4.囊性腦膜瘤 約占腦膜瘤的10%。根據囊腫的位置和特征,Worthington將其分為5種類型:Ⅰ型系中央型,囊腫位于腫瘤中央(圖5-17A,B);Ⅱ型為偏心型,囊腫偏于腫瘤一側;Ⅲ型指腫瘤與囊腫相鄰;Ⅳ型指囊腫位于腫瘤鄰近的腦實質內;Ⅴ型系腦脊液潴留。 5.多發(fā)性腦膜瘤 多發(fā)性腦膜瘤(圖5-18)更少見,僅占腦膜瘤總數的1%-2%。絕大多數學者認為,多發(fā)性腦膜瘤的發(fā)病率基質是腫瘤的多中心學說,但也有學者認為出現多發(fā)性腦膜瘤的原因是腫瘤的自發(fā)性血行播散或手術導致血行播散,也可能是總流經腦脊液播散。多發(fā)性腦膜瘤常伴神經纖維瘤。▓D5-19)。 |
相關文章
RELATED ARTICLES
|
|
|
|